環縣環江岸邊的皮影戲苑前,群眾在觀看皮影戲。(圖片來自慶陽融媒圖庫)
暮色四合,群山被夜色遮掩。三月天的黃土塬山村上,幾垛麥秸草,在晶亮的星光下,黑黢黢地蹲著。
甘肅省環縣合道鎮陳旗塬村的一孔窯洞里,燈影閃爍間傳出莊稼漢悠揚的彈唱腔。83歲的老藝人敬廷佑,操控著皮影,縱情嘶吼。站了一輩子的草根舞臺,他的孔武之力似乎從未被歲月剝奪。
“一口敘說千古事,雙手舞動百萬兵”形象地展現了皮影藝術的獨特魅力。在環縣流傳300余年的道情皮影戲,成為當地人民傾訴感情、勸善懲惡、豐富生活的美好形式。
這朵藝術之花,來自黃土地的孕育,也來自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人給皮影賦予了生命,皮影亦演繹著農民藝術家的多彩人生。
農莊黃昏下一抹流光溢彩
燈火朦朧,人影綽約。
敬廷佑手持皮影,端坐在幕布中央,一場流傳百年的皮影劇——《竹林會》,開戲了!
聽說敬家班來演出,農夫們撂下镢頭,放下農活,早早等候在場院門口?!岸嗌倌隂]聽你的戲了。聽一場,少一場?!庇錾暇赐⒂?,先到一步的鄉親迎面寒暄。
一刻鐘的工夫,30平方米大的窯洞,就坐滿了看戲的鄉親。老鄉們倚在門框上,坐在炕沿邊,呷一口茶,人生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盡在燈影里暈散開來。
84歲的敬秀梅凝神靜聽,眼眸中閃動著異樣的光彩?!拔沂锹犞び伴L大的,從小就愛這個。每年最期待的就是去廟會看皮影?!彼f,一出《竹林會》,仿佛將她拉回童年時代。
敬廷佑正在進行道情皮影表演。新華社記者 張睿 攝
敬廷佑表演皮影戲已經60年有余,光影涂在他漆黑的瘦臉上,使那兩塊高聳的顴骨上閃爍出兩片釉彩。坐在白色幕布后,他桿不離手、曲不離口,十指飛動間,幕布上的皮影人物坐臥、行走、提袍甩袖。
襯著時而高亢圓潤、時而悠揚激越的四弦和甩梆伴奏,他的聲腔粗糲雄渾,透發出磅礴的氣勢,在一腔三折的聲浪中,道出世間百態、人性善惡。
幕布前圍坐的觀眾深深被這精湛的演出吸引,不時爆發出掌聲和喝彩。有的依偎而坐,或盤腿上炕,瞇起雙眼,隨著樂曲節奏微微擺頭;有的端舉手機,實時直播家鄉的原生態藝術。
皮影戲,又稱燈影戲、紙影戲等,是一種集表演、歌唱、繪畫、雕刻、音樂等多種藝術手段為一體的古老的綜合性藝術,被稱為中國民間藝術的“活化石”。而環縣道情皮影,則由于其方言、民歌俗曲的不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環縣古稱環州,位于陜甘寧三省交界地。宋元以來,當地百姓巧妙地運用道家的漁鼓、筒板伴奏,以道情(源于唐代道教在道觀內所唱的經韻)的形式演繹道教故事,宣揚道家思想,倡導人民御敵保國。當地藝人為使道情故事更加形象生動,直觀達意,逐漸把皮影引入道情,使二者達到絕妙完美的結合。
與中國其他皮影戲種相比,環縣道情皮影因吸納了道教音樂的旋律和曲調而更顯婉轉悠揚,2006年被國務院批準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環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工作人員吳存軍介紹,目前環縣有40多家戲班,300多名表演藝人、60多名雕刻藝人。由于完整地保存了中國皮影藝術的原生態,并仍有許多戲班在堅持演出,環縣被譽為“中國皮影之鄉”。
環縣道情皮影戲班曾經趕著驢四處唱戲的場景。(圖片由環縣融媒體中心提供)
環縣道情皮影戲往往有三五個人、一口箱子、一間寒窯、一盞油燈就能夠演出。一個個道情皮影戲班走鄉串戶,活躍在隴東民間,他們自娛娛人,帶給鄉親們喜聞樂見的鄉土藝術。這道黃土高原上特有的文藝風景,如此這般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代復一代。
當天長達一個小時的演出,唱腔道白全由敬廷佑一人聲情并茂地完成。伴奏的老伙計們,在擊鼓拉琴之余,乘著逸興,趁主唱耍到動情共鳴處,一哄而起,合著調子高聲唱和一番。
粗聲大氣的宣泄后,藝人心胸肺腑間的苦痛,連帶著臺下觀眾農作后的勞累,通通煙消云散了。
道情皮影大師解長春
提到環縣道情皮影,不得不提到它的開山鼻祖——解長春。這位生活在清末民初的民間藝人,對環縣皮影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至今,環縣許多皮影藝人還都尊其為師。敬廷佑和敬廷孝兄弟倆,都是他的再傳弟子。
解長春是甘肅環縣人,生于清道光二十一年,9歲上私塾,一年后輟學。10歲隨堂叔學藝,因其天資聰慧,刻苦好學,13歲即謝師另組戲班獨立演出。從藝六十余載,獨創道情演唱新風格,名震隴東,遠播陜甘寧。
同治初年,隴東一帶多次發生戰亂,解長春不得不背井離鄉,流浪到各地賣藝。他只身逃奔陜西定邊,入當地戲班,演唱皮影戲。
在陜北從藝期間,他接觸過不少民間戲班和藝人,他廣交藝友,留心汲取當地藝術營養。同時,他將環縣皮影戲的優秀表演手法傳入當地,使兩地的皮影藝術在許多方面得到融合。
環縣道情皮影。新華社記者 張睿 攝
采訪中,記者聯系到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解志熙,他是解長春的直系后人。他為記者分享了這樣一段事關解長春的故事:“據說長春公好學不厭,手不釋卷,能言善辯??h城一個大戶人家的子弟迷上了道情皮影戲,無論如何也要跟他拜師學藝。這惹怒了大戶人家當家的舉人老爺,他指斥長春公引誘良家子弟墮落下流,所以放出話來要砸長春公的戲班。但長春公聞言毫不畏懼,反而公開叫陣,要與對方擺桌子說理,若自己輸理了,甘愿從此不再唱戲,若對方輸了,就得聽他收其子弟為徒。結果是舉人老爺理屈詞窮,服輸了事?!?br data-filtered="filtered"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關于家中高祖的很多傳說是否都屬實,今天已難以一一稽考了,但我相信至少有一件事是確鑿無疑的,那就是與舉人老爺的那次辯論,長春公肯定贏了,而且贏得讓對方心服口服。這不但因為對方家族的那個子弟確實成了長春公的大弟子,還因為對方后來把其家中最出色的女子許配給了長春公最鐘愛的長孫為妻,她就是我的祖母?!苯庵疚跽f。
1915年,已過古稀之年的解長春在環縣一戶人家唱院戲時患病,翌日去世,終年74歲。
據解長春的后人們代代相傳,解長春依靠賣藝置買了田地,但讓他耿耿于懷的是,自己當年從藝完全是迫于生計,晚年的他反復告誡子孫:“我一生走州過府,從沒見過一個戲子成就家業、能得善終的,除了我。你們沒有我的德行和忍性,休作此想!”他臨終留下遺命:“即使萬不得已,也寧可行乞,不可賣藝!”這沉痛的囑咐中暗含著他一生多少不忍明言的辛酸與悲涼。
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環縣文化館修建了皮影非遺研習所。(圖片來自慶陽融媒圖庫)
2002年,環縣舉辦了首屆“中國·環縣皮影藝術節”,在此期間,環縣人民政府為解長春立碑紀念,碑上赫然題寫著“道情皮影大師”六個大字?!白鏍斏白钸z憾的是沒有給皮影藝人掙來一個名分?,F在總算有了,唱戲的也可以成為藝術大師,而不再是下九流的行當?!苯忾L春的玄孫解志昌說。
改革開放以來,環縣道情皮影開始走出大山,走出國門。自1987年首次出國訪問演出以來,環縣道情皮影藝術團已19次應邀出訪演出,包括法國、德國、奧地利、荷蘭、比利時、瑞士、加拿大、埃及、韓國等18個國家和地區,向海外展示了其獨特的藝術魅力。
見證皮影興衰沉浮的敬家班
三月的黃土高原朔風獵獵。
在敬廷佑的農家小院里,弟弟敬廷孝拉出沉甸甸的皮影戲箱,里面整齊地擺放著樂器、皮影等各種家當。作為敬家班的第四代班主,敬廷孝看著賴以為生數十年的戲箱,仿佛打開了塵封已久的記憶。他坐在馬扎上,點燃一根煙,緩緩講起敬家班的故事。
清朝末年,敬家班的開業者敬乃良踏出詩書之家、進入唱戲行當,并拜解長春為師,自此開啟了敬家班的百年傳奇。作為解長春傳人中家族傳藝最完整的一支戲班,敬家班見證了環縣皮影藝術的興衰起伏。
敬廷佑和敬廷孝師從堂哥敬廷璽。敬廷璽帶領下的敬家班聲名遠揚,他還和同代其他藝人數次進京演出,將環縣道情皮影搬上更大的舞臺?;貞浧饘W戲的過往,73歲的敬廷孝感慨萬千:“師傅要求高,吹拉彈唱要樣樣精通。往往是師傅唱一句、我學一句,就這樣學會了100多個本子,20多個本子到現在我都背得爛熟?!?br data-filtered="filtered"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敬廷孝依然清晰記得第一次登臺的場景。當時23歲的他唱前臺,臺下黑壓壓坐著五六百人:“線一挑起、家具(樂器)一響動,我突然兩眼一黑,一個詞也想不起!”
說到這里,敬廷孝從匣子里取出四弦、戴上指帽,低頭調弦。不出一會兒,四弦發出嗚咽聲。敬廷佑微微閉眸,隨著四弦的節奏,甩起梆子伴奏。
敬廷孝展示他收藏的部分皮影。新華社記者 張睿 攝
遺憾的是,敬家兄弟二人這樣默契的合作已中斷數年。20世紀60年代是道情皮影發展的鼎盛時期。兩人邀約不斷,總是牽著一頭馱著戲箱的驢,跋涉數十里路去演出。
“常常天沒亮就趕路,太陽壓山還到不了。一到戲臺上,看到人多得快把戲臺子都壓塌了,唱一晚上也不辛苦?!本赐⒂踊貞浀?,他經常連唱7個多小時,從天黑唱到天明。
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每年的廟會演出。因年久失修,農村的寺廟多半荒敗,戲班子卻要在冰鍋冷灶的寺廟里連住幾天。生銹的鍋剛擦干凈、泛潮的炕剛睡干,他們又要收拾行囊,去往下一個請戲人家。
“師傅一直教導,皮影唱的不只是戲,更是人生。要以德做人、以德治家、以德傳藝。選了這條路,就要懂得苦中作樂?!本赐⒂诱f。
從小戲迷到老戲骨,兄弟倆一心撲到皮影戲上。雖是農家出身,但每年多半時間都在為演出奔波?!拔乙徊粫诟G,二不會編耱(平整土地的一種農具),三不會挽?;\嘴(竹篾編制的兜,戴在耕地牛嘴上防止其啃草),只會唱戲?!本赐⑿⑦@樣打趣自己。
敬廷孝(左)與敬廷佑(右)為皮影表演進行練習。新華社記者 張睿 攝
敬家班成立于1903年,百年戲班歷盡風雨,經歷了戲班骨干成員的逝世、轉行、罷演。自1990年至2000年,僅十年時間,戲班就換過三茬人。而讓敬廷孝深感惋惜的,莫過于兒子的棄藝轉行。
大約十年前,從小跟著父親學皮影的敬登恒迫于經濟壓力只得放棄皮影、外出打工?!皩W戲苦,沒個十幾年光景學不出來。既耗費時間,也賺不了大錢,他拿啥養活一家人?”敬廷孝說,對于兒子的選擇,他既覺得可惜,卻也無可奈何。
時移勢易,道情皮影的衰敗是個繞不開的話題。敬廷孝放下四弦,又燃起一根煙。敬廷佑也收起手中的梆子,哄抱起不到一歲的曾孫。
老藝期待新人傳
存續百年的傳統民間曲藝道情皮影傳承乏后,其受捧程度大不如往日。隨著年輕人文化消費口味的變化,曾經風光一時的道情皮影慢慢走向沒落,不少皮影藝人和愛好者擔憂這門老手藝會就此失傳。
在甘肅省環縣職業中專,記者卻看到了傳統藝術迸發出的鮮活色彩。在道情皮影興趣班,十幾個年輕稚嫩的面龐擠在白色幕布后,三五個學生吹嗩吶、打梆子,四個女學生跟著老師的指揮,唱起了黃土高原上飄蕩近百年的道情。
另一間教室內,十幾名學生埋頭雕刻皮影。17歲的耿雍邦手握銼刀,靠近書桌的墻上,掛著他花四周時間獨立完成制作的第一支皮影人?!拔覀兗依锶硕紣劭雌び皯?。比起戲本身,我更愛‘牛皮娃娃’?!惫⒂喊钫f,他每天都會花3個多小時學皮影雕刻。
環縣職業中專學生正在進行道情皮影學習。新華社記者 張睿 攝
環縣職業中專語文老師劉武瑞負責學校皮影興趣班的管理工作。在他看來,興趣班的開設為道情皮影這一原生態藝術提供了傳承的土壤:“自2012年開設以來,皮影班從最初的規模小、學生少,到現在集齊演唱、樂器、雕刻等多個方向,通過長期訓練,不僅讓更多年輕人對道情皮影產生興趣,更重要的是依托校園,為古老藝術增添活力?!?br data-filtered="filtered"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如今,道情皮影戲已走進甘肅省慶陽市的多個校園,也為皮影藝人提供了新的謀生手段。在甘肅省隴東學院藝術學院,道情皮影戲成為主修課,學校開設的皮影非遺培訓班成為當地傳承古老皮影藝術的陣地。
隴東學院隴東非遺研究中心主任趙志學說,學院通過全面系統研究和教學,解決了民間藝人“只會唱詞、不會編曲”的問題,也讓古老的非遺文化煥發新活力。
環縣皮影雕刻藝人張治文正在進行創作。(圖片來自慶陽融媒圖庫)
張亮來自隴東學院音樂學專業,平時主修古箏的她,經常來皮影教學班學習?!靶r候經常聽媽媽講道情皮影,自從學了音樂,很想感受一下這種古老的唱腔和曲調?!彼f。
近年來,環縣啟動實施了皮影產業開發“八個一”工程,先后成立了文化產業開發辦公室和產業協會,不斷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融入現代生活、展現當代價值、涵養文明鄉風、凝聚民族精神。此外,環縣道情皮影保護中心還通過創辦研究???、改編和創新劇目等方式,拓寬演出形式和演出市場,為保護傳承非遺項目做出有效嘗試。
72歲的老皮影藝人劉愛幫,自14歲起拜師學藝?!霸谵r村,我招不到徒弟了?!眲蹘驼f,但成為隴東學院的外聘老師后,自己每周要進學校開展兩節道情皮影教學課,他的徒弟也從“招不到”變成“多到記不全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