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陽網訊(慶陽融媒記者 孫玉珍)沐浴著和煦的春風,布設在鎮原縣城鎮、鄉村的民族團結主題雕塑、文化墻、體驗長廊等,格外引人注目,親切生動的標語、鮮明形象的圖案、豐富多彩的展示形象,突出表現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題,全面展示了鎮原縣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開展以來的成果。今年以來,鎮原縣全力打造具有鎮原特色的原州“紅石榴”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品牌,扎實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努力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深入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斷鞏固和發展全縣各族人民大團結,將全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創建工作推向深入,推進到城鄉每一個角落。
創建工作開展以來,鎮原縣以《鎮原縣創建全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實施方案》為指導,建立健全領導干部聯系少數民族代表人士制度,形成黨政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群眾主體的創建工作格局。始終堅持“典型引領、示范帶動、全面推進”的工作思路,把民族團結進步創建“10+N進”作為創建工作的主渠道、主陣地,圍繞“一城、二園、三館、四區、五線”重點區域,布設民族團結主題雕塑、文化墻、體驗長廊等77處,設置高立柱宣傳牌、大型墻繪30多面(處),建成民族團結進步主題廣場4個、“民族團結+鄉村振興”融合發展示范村9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景區1個;在鄉鎮及重點部門(單位)打造民族團結進步示范點30多個,形成了“以點串線、以線連片、以片帶面”的示范效應。
為了讓廣大群眾切實體驗到創建工作帶來的變化、提升民生溫度,全縣采取“結對子”“手拉手”“心連心”“一家親”等形式,幫助解決各族群眾在勞動就業、醫療保障、子女就學、法律援助等方面的實際困難,累計開展送醫藥、送文化、送法律、送教育、送溫暖“五送”活動18場(次)。有效整合各類資金1880.6萬元,全面推進三岔鎮高灣村鄉村振興工作,建成民族團結進步法治文化廣場、紅色文化小公園、紅色主題人行景觀橋——“虹橋”。改造提升了三岔鎮活畜交易市場,培育形成以糧油為主導,萬壽菊、中藥材、小雜糧為輔助的產業布局,組織各族群眾參加勞動技能培訓350人次。在三岔鎮打造了集釀造、銷售、體驗、休閑旅游為一體的特色黃酒小村莊,為擦亮地域特色品牌、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提供了更多經驗。
在有效提升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深度、密度和力度方面,鎮原縣以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為契機,縣、鄉(鎮)、村(社區)三級聯動開展民族理論政策集中宣傳活動30多場(次),舉辦文化元素多樣、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交流活動,吸引更多的個人和團體加入到創建工作中來,使創建工作更有溫度和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