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陽網訊(慶陽融媒記者 郭桂梅)金秋時節,氣候濕熱,各種細菌病毒容易滋生,是一些傳染病高發的季節,流行性乙型腦炎就是其中之一。流行性乙型腦炎,簡稱乙腦,它是由乙腦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樞神經系統傳染病,屬于國家級乙類傳染病,人和動物都可以感染。
近些年來,隨著愛國衛生運動廣泛開展、普及乙腦疫苗預防接種和中西醫結合綜合治療措施的實施,乙腦的發病率和病死率都有了顯著下降。尤其是10歲以下兒童的患病率不高,但一些大年齡兒童以及成人的發病有增加的趨勢。
慶陽市疾控中心專業人士介紹,乙腦的流行傳播由三個關鍵環節組成。
傳染源
乙腦是人畜共患的傳染病。人和許多動物,如豬、牛、羊、雞、鴨、鵝等都可成為傳染源。相比較而言,人在感染乙腦病毒后,由于病毒在人體內的數量比較少,存在的時間也比較短,所以人并不是乙腦的主要傳染源。乙腦病毒在豬體內留存的時間長,加之豬的養殖范圍比較大,所以豬是流腦最主要的傳染源。
傳播途徑
乙腦主要是通過蚊蟲叮咬而傳播。在慶陽三帶喙庫蚊是主要的傳播媒介。由于蚊蟲攜帶的病毒可以越冬,并且可以傳播給下一代,所以蚊蟲體內的病毒可以長期存在。
人群易感性
人群對乙腦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多成隱性感染的形式存在。顯性感染與隱性感染的比例為1:300~2000。所以感染后大多數的病例是以隱性感染的形式存在的。近年來,由于兒童和青少年的乙腦疫苗接種率較高,獲得比較好的保護,所以成人和老年人的發病率相對比較高。
乙腦在我國有顯著的流行特點:
首先,有嚴格的季節性。主要限于夏秋季,即每年的 6~10月,流行高峰在8~9月。
其次,病例呈高度散發。
第三,分布范圍廣,除西藏、青海、新疆外,其它地區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近十幾年來,由于氣溫、降雨量、其他傳染病流行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使得乙腦疫區有明顯的北移趨勢。
絕大多數乙腦感染者呈隱性或亞臨床感染,僅有少數出現典型乙腦癥狀。在臨床上,根據患者體溫、精神神經癥狀及呼吸衰竭等病情輕重不同,可分為四種類型:
輕型
體溫在38~39℃左右,神志始終清楚,無驚厥,有輕微頭痛、惡心、嘔吐、嗜睡,腦膜刺激征陽性。病程5~7天,無恢復期癥狀。
普通型
體溫在39~40℃左右,有頭痛、嘔吐、明顯煩躁、嗜睡或淺昏迷等癥狀。偶有驚厥或局部抽搐,腦膜刺激征明顯,病理反射陽性。病程10天左右,恢復期大多無癥狀或僅有輕度神經精神癥狀。
重型
持續高熱在40℃以上,反復或持續驚厥,昏迷,有明顯的顱內高壓癥狀及腦膜刺激征,深反射亢進或消失,病理反射陽性。但無明顯的呼吸衰竭及腦疝征候。病程2周以上,留有恢復期癥狀,少數病人有后遺癥。
極重型:
起病急驟,體溫迅速上升達40℃以上,反復或持續驚厥、深昏迷,迅速出現中樞性呼吸衰竭和腦疝。少數病人呈腦干腦炎型,表現為嗆咳、吞咽困難、講話鼻音,進水鼻腔反流等,偶可意識清楚。極重型患者多于3~5日內死亡,存活者多有嚴重后遺癥。
特別提醒
乙腦危害性很大。主要表現在神經系統。如:發病時出現高熱、意識障礙、抽搐驚厥,有些患者會出現記憶力減退,甚至出現精神癥狀。乙腦死亡率較高,一般在20%到50%之間,幸存的患者有30%到50%的病人會有后遺癥。
乙腦的后遺癥可能導致患者理解力障礙、語言遲鈍、意識障礙、癱瘓、甚至出現植物人狀態,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尤其對十歲以下的兒童和體質較弱的老年人危害更大。